社交恐惧症因为害怕失败,所以拒绝一切开始

之前回复了一位妈妈的留言。

可我仔细一想,觉得自己回答还是欠妥,尤其最后一句话。

性格过度内向的话,会形成社交障碍,也就是“社交恐惧症”。

那么这时,内向就可以算得“问题”。

美国纽约一家媒体做过调研。

名不同年龄层,不同职业的成年人,对自己的性格内向值进行打分(0~10分)。

自我打分在0~5分的,被归为A组。

自我打分在5~10分的,被归为B组。

调查对比显示,A组平均年收入比B组高出近30%。

只谈钱你可能觉得俗。

但关键在于,在“生活幸福指数”自我打分上,A组平均值也高出B组一大截。

因此不管怎么说,我不建议你活得太内向——毕竟,谁不渴望可以更幸福呢?

说到内向,我肯定最有发言权。

小时候,每次走亲戚什么的,我妈第一句话就是:“你怎么跟个哑巴似的,来,跟XXX打个招呼。”

长大点后,我开始渴望朋友。

但烙进骨子里的内向、沉默,已使我对社交感到恐惧和焦虑。

我羡慕别人一放学就有伴,但让我主动去结交朋友,我又鼓不起那个勇气。

偶尔鼓起勇气,又在关系里折腾得筋疲力尽,然后重新退到孤独的角色,渴望渴望关系,又恐惧关系。

当然,这些只是内向者的表征。

那形成原因呢?

简单来说,就是你小时候,跟抚养者建立起来的“关系模式”出了问题。

抚养者可能是爸爸妈妈,也可能是爷爷奶奶,但为叙述方便,请允许我统一用“妈妈”代替吧。

正常情况下,孩子成长过程中,肯定是妈妈绕着他的感受和需求转。

但有的不是,她跟孩子建立的关系模式是——孩子绕着妈妈的感受和需求转。

也就说,在情感满足上,两人反过来了。

就拿小时候,我妈强迫我必须性格外向来说吧。

为什么她讨厌我“哑巴”?

为什么她要求我必须和其他孩子一样,要讨大人喜欢?

她会说,为你好。

但真实动机是,有个三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的孩子,她觉得丢脸,心里不平衡。

孩子肯定都希望妈妈快乐。

为此,我就只好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,去满足妈妈需求,从而干自己不想干的事。

一次两次没关系,可次次都这样,年年都这样,孩子的心理肯定会出问题啊。

每一次压抑自己的感受,就等于自己对自己进行一次精神阉割。

久而久之,孩子就丧失了主体感。

通俗来说,就是对别人一言一行非常敏感,满脑子想着怎么捕捉、满足别人情绪,而非自己——这就是内向性格的底色。

与此同时,这类妈妈不去理解孩子,反而要求孩子去理解妈妈。

比如,孩子受了委屈,想妈妈抱抱。

妈妈会说:“别闹了,妈妈难得打次麻将,你一个人待一会儿。”

坏点的妈妈甚至说:“哭什么哭,我上班累的半死,回来还被你烦!”

如果你有心,你会发现孩子真的会去理解妈妈。

他会用孩子的办法去讨好。

比如停止哭泣,装乖,甚至扮鬼脸——这个过程,孩子是焦虑的。

因为任何讨好,都必然伴随着“怕讨好失败”的焦虑。

《走出剧情》里将这称为“损耗型关系模式”。

即,与抚养者的关系里,你经常感到焦虑,怕担心自己做不好,精神处于损耗之中。

这种模式会藏进孩子的潜意识,就像一块印钞票所用的模板。

可惜,成年后,印出的不是钞票,而是一段又一段痛苦的人际关系。

对,成年了。

但你还是用那个“孩子”:对朋友的情绪过分敏感,生怕对方不开心,于是就不断付出,不断焦虑,恨不得扒开对方脑子看看——亲,你对我满意吗?

真相是,你俩都不满意。

原因很简单:你既看不见对方的真实需求,也不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。

刚毕业那会,我就干过这么个傻事。

有一次,在街上突然碰到一许久未见的朋友。

我很激动,拉起他袖子说:“终于见到你啦,走走走,今天必须喝两杯。”

朋友当时很憔悴,但我却傻不拉叽地继续拉着他走。

后来,整个过程他情绪很差,而我内心就更委屈:靠,请你吃饭你还不开心!

其实朋友那几天非常疲劳,撞见我那会,他只想赶回家休息——而我,没能力看见这一点。(这得替自己声明下,那是过去的自己,目前我已经差不多走出来啦。)

在损耗型关系里,没有人是赢家。

你觉得委屈,对方也不会有真正被满足的感觉。

人都是趋利避害的。

每次交朋友,自己都特别累,精神损耗超大,那你自然会减少建立关系,甚至逃避。

但是,你内心还是渴望的。

这就跟自卑的姑娘,既害怕爱情,又渴望爱情是一个道理。

还是那句话,咋办?

我把内向性格分为两个等级。

A:超级内向,社交能力一塌糊涂,连一个真朋友都没。

这种人是非常渴望走出孤独的。

但他又常常感到无力,因此内心盛满焦虑。

如果你是这种,真糟糕,但没关系,你可以先从放下“走出孤独的执念”开始。

举个例子。

你可以给自己3个月时间,彻彻底底,完完全全沉浸在孤独中去。

在这期间,你一个人吃饭,一个人看电影,一个人去逛街……

同时,你要不断地与自己内心对话:我现在什么体验?我喜欢吗?我还喜欢什么感觉?我讨厌什么体验?……

这是重新找回主体感的过程。

当你开始尊重自己感觉和体验之后,再与人交往,你就不会变得神经兮兮,恨不得全面捕捉对方情绪。

你还需要达到一种心态——不觉孤独是孤独。

这样一来,你就放下了讨好他人的执念,可以进入到下一级啦。

B:公认的性格内向,怕社交,但也有几个朋友。

最讨厌那种,明知你性格内向,还强迫你多交朋友的蠢办法。

恰恰相反,你需要对关系进行聚焦。

打个比方。

你可以用一张纸,写下所有的朋友名字:张三、李四、王二……

然后,挑出两个让你觉得交往时,你感觉最舒服的朋友。

把你80%社交精力都用来维护这两段关系。

切记,不是最深的关系,而是让你感到舒服的关系。

然后,两个字——察觉。

比如今天跟张三出去逛街时,他脸色凝重,你可能就会想:是不是我惹他不开心了?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?

察觉到自己的问题后,立刻刹车,把它消除掉。

你可以直接问张三:“你为什么不开心呀?”

如果不是你的问题,还可以叫张三一起讨论,看看这种焦虑怎么解决。

聚焦,就像拿着放大镜看这段关系一样。

不断地发现,然后,不断地调整。

唯有这样,你才可能改变你潜意识里的关系模式——那个总想讨好妈妈的可怜孩子。

去吧,去凭借一两段好的关系,与这个孩子握手言和。

当你放下敏感,放下满足他人全部需求的执念,那么,关系中的一点风吹草动,就不会再引发你心底的海啸。

此时,建立关系对你而言,就不再是损耗,而是滋养——那么亲爱的,你还会再恐惧社交吗?

也许你还想看:

买18件衣服旅游后要退货:姑娘,再美的衣服也包裹不住你丑陋的灵魂

奚梦瑶嫁入豪门:这条荆棘路上走的,都是百媚千娇下火场

我兄弟的前女友死了,才17岁

杀死婚姻的,都是细节

加我个人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mnmoc.com/wacs/13319.html

 
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