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dquo内卷rdquo时代的年

这是喜马拉雅首档“给年轻人的新知思维小课”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黄平,融汇社会学、文学等多学科视角,结合时下热播电影、畅销书等案例和对热议话题的剖析,带你看破“内卷”、走出“内卷”文化。从《你好,李焕英》到《三体》;从《平凡的世界》到《人间失格》;从“小镇做题家”到“三和大神”……在这门课中,黄平重梳了近30年来大众流行文化中“内卷”文化的蛛丝马迹,探讨你我当下的生存处境,思考更多生活的可能性。

作者

黄平

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
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,我是黄平,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,从事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。感谢喜马拉雅,我的这门《内卷文化15讲》的课得以借助喜马拉雅的平台走出校园。

我知道国外有类似的传统,比如加拿大的广播公司在年创办了“梅西公民讲座”,请一些大学教授通过广播讨论一些公共话题,持续了几十年,非常有名。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公共议题,我想一定会有下面的这个问题:我们今天的生活,为什么这么累?

年开始流行一个词:内卷。和大家一样,我也是“内卷”大潮中的一员,我和大家都是“卷心人”。

什么叫“内卷”呢?“内卷”这个概念,学术界还有一种翻译叫“过密”,密度过大。“内卷”指的是“过密”的竞争,投入过多的劳动,造成不必要的内耗。

注意,“内卷”不仅仅是指激烈竞争,“内卷”这种竞争的一个前提,就是竞争模式是固定不变的,无法突破这种模式“向外”竞争,只能在这种模式的“内部”竞争。所以完整、简练的概括是,“内卷”,即同一模式内部的密度过大的竞争。

就像上个周末,我早晨起来送孩子去学英语。我孩子六岁,在我们华东师大隔壁的一个英语培训班学习。她用的是美国加州洛杉矶那边的教材,她现在是幼儿园大班,已经学到了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内容。

看着我孩子,我经常回忆我自己,我什么时候学英语呢,是初中一年级。大家可能听过网上流行的段子,六岁孩子,单词量有一千五,在美国够了,在上海不够。不是我是鸡血家长,我女儿的班级里,几乎所有孩子,过得都是这样的生活。你看,“活得累”这件事,现在已经不是成年人的“专利”了,连幼儿园都已经开始内卷了。

“活得累”的又岂止是焦虑的家长和面对升学竞争的孩子呢?当代年轻人,更是处在内卷的漩涡之中。

送完孩子,我们从上海地铁的一号线人民广场站出来,穿过人民公园就是南京路。每个周末的上海人民公园里,都有全国最大的相亲角。很多白发苍苍的父母,在林荫路上举着一张张A4纸,上面清晰的列着子女的学历、收入、身高、体重、户口甚至三围,条件往往都非常优秀。

过去我们对婚姻的理解,还往往带有一些浪漫的幻想,但现在这里的一切都更像一场残酷的市场交易。而爱情,本来应该是抵御市场、抵御资本、抵御将人变成一堆指标的最坚定的防线才对。所以,我经常给华东师大的新生做入学演讲,我每次都建议他们开学第一课就是去一次相亲角,见识一下什么叫明码标价的人生。这是他们体验这个竞争时代最好的一扇窗口。

公园“相亲角”,图

网络

婚恋市场都如此内卷,职场又岂会幸免呢?到了晚上,我路过外滩,路过陆家嘴,夜景很美,流光溢彩,灯火通明。但是我知道,我们这些过客在感叹美景的同时,那些摩天大楼里,多少白领还在加班。窗口的灯光,对游客是浪漫,对他们是却并不浪漫的青春。

什么行业?程序员?金融圈?这些都对,我跟大家讲,还有一个行业是老师。就像我们大学老师,无数的论文、项目、表格、会议,其中还包括怎么减少会议的会议。我教的那些学生们也累,我有时间了解一下学生们的时间表,一切为了绩点,一切为了简历,密密麻麻,密集恐惧症都犯了。我感觉现在大学里谈恋爱的比我们当年少多了,同学们的眼神一个个都像历经了沧桑。

无处不在的竞争,无处不在的焦虑;从幼儿园到大学,从考试到相亲再到职场,我们每个人都在“内卷”这个漩涡里苦苦挣扎。我们这么努力,是不是大家都变得非常优秀了呢?

并没有,很多时间都消耗在低效的、甚至无用的工作中了。我上大学的时候不喜欢上课,我原来以为是专业没意思,就从社会学系转到中文系了,发现自己还是不喜欢上课。我就喜欢天天在图书馆里看书,专挑自己感兴趣的书看,困了回寝室里睡觉,睡醒了有精神就去操场上踢球。现在回忆起来,我很感谢我那“内卷”不这么严重的青春岁月。

而现在的我们,正在面临一种“没有发展的增长”、“没有质变的量变”。或者用我自己的话说,“没有突破的竞争”。

让我们想象有这样一家电影院:电影院的门是锁着的,不能出去,也就是意味着你只能看电影,这个模式不能变。前排有人站起来看了,后排的没办法也得跟着站起来,就这么一个又一个,全场都站着,有舒服的椅子谁都不能坐。坐着也是看这场电影,站着也是看这场电影,站着这么累,还没有额外的收获。能不能谁喊一声,呼吁大家都坐下来看?

让我们一起喊一次:坐下吧。在这门课程中,我将从三个版块和大家讨论“内卷文化”。我将会从文化研究这个学科视角出发,运用症候理论等,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作为个体,如何在这个“内卷”时代走出内卷文化。

文化研究这个学科,主要是将流行的文化现象作为症候,分析背后的社会原因。“症候”这个词可能不好理解,就是长时间出现的症状。大家一听,觉得有点像医学术语。没错,这个概念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关系很深。

面对一个病人,精神分析从病人那些胡言乱语出发,探索这些胡言乱语背后的、潜意识深处的原因。概括地说,意识层面出问题了,原因在潜意识那里。同样,流行的文化就像病人的言语,病根在言语背后的社会结构性的原因。我本科的专业是社会学,硕士的专业是文学,博士做文学社会学,现在从事文化研究,我希望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讲清楚内卷文化。

我们的课,第一个版块会讨论“内卷文化”的内涵、受众、历史及未来,我会讲到像“小镇做题家”、“打工人”这些热议的文化概念以及路遥的作品《平凡的世界》、《人生》等,也会跨出单纯的文学学科,讨论“内卷”与人工智能的关系;

第二个版块我会讨论文化上大家逃避“内卷”的几种应对,我会分析诸如穿越和玄幻这样的网络文学和大众文化,也会讲到太宰治的《人间失格》以及李子柒、丁真的走红,还有“三和大神”这样的社会群体;

第三个版块我会讨论我们能否真正战胜“内卷”文化,我借用的案例分析包括刘慈欣的小说《三体》,有太宰治的小说《人间失格》,有双雪涛、班宇等东北青年作家的小说,有穿越、玄幻等网络文学,还有《你好,李焕英》《寄生虫》《小丑》等等这些热门电影;

同时我也会跨出单纯的文学学科,讨论“内卷”与人工智能、讨论欧洲19世纪的历史经验,讨论李子柒、丁真与浪漫主义想象,讨论经济学家亚当·斯密对于人性的理解,等等。

这门课的一大创新,是在形式上设计了大家的投票、提问环节,我到时会回应大家的意见。我不是什么人生导师,我就是“内卷”潮流中的一员。我们共同的问题,请大家共同参与。让我们从时代的问题出发,更好地认识自己,找到真正的幸福。欢迎订阅《内卷文化15讲》。

黄平教授的《内卷文化15讲》课程现已独家上线喜马拉雅!

在这门课程中,你将跟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,用多学科思维重新理解你所经历的每一个文化现场和热点事件;从热点到经典,用15次观点升级,了解关于“活得累”的全部真相。

无论你是一个正在被“熬夜加班”、“论文考试”折磨的年轻人,还是一个为娃升学、补习焦虑的家长;无论你是“佛系”还是觉得“人间不值得”;无论你喜欢“看网文、嗑CP”,还是“科幻迷”、“饭圈人”。

从《内卷文化15讲》开始,你都会重新理解自己当下生活的每个场景、事件,找到你焦虑背后的时代症结和独属于你的解药。

进入专辑详情页查看小助手联系方式,添加小助手有机会获得课程大礼包!

长按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收听

《黄平:内卷文化15讲》

喜马首档给年轻人的新知思维课

↓↓↓?

↓↓↓点击阅读原文,订阅收听《黄平:内卷文化15讲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mnmoc.com/wacs/14951.html

 


当前时间: